29

2023/03

【会议报道】“医工信”结合,肿瘤治疗的高阶“MDT”
浏览次数:377次 发布者: 来源: 时间:2023-03-29

2023年3月25日上午,第六届川南城市群肿瘤论坛在简阳举行。郎锦义教授在会上做了《21世纪“医工信”精准放疗展望》授课,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

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利器,而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放射治疗设备也不断更新换代。医工信中的“工”,即治疗设备或方法的工学特征,对于放疗治疗非常重要。至于“信”,可以理解为信息,也就是大数据。放射治疗的一切都是“数字化”的,而肿瘤的信息也是特别丰富,可以称得上是“泛”数据的,数据支撑着放射治疗。郎锦义教授的讲述把大家对放射治疗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仿佛打开了一扇阳光明媚的窗口。

主持人贾钰铭教授根据郎教授的学术理念,在会上提出了一个思路:把“医工信”作为一个框架,尝试放入介入、放入靶向治疗之中,开启思路,构建相应的“MDT”。


比如肿瘤介入治疗,针对的肿瘤和可能影响的正常组织是“医”。介入治疗的“C臂”和介入导管为“工”,心血管介入时置入的“可降解性”支架,也具备较强的工学成分。而介入的“信”则囊括了肿瘤的信息特征、正常组织的信息、造影剂的显影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的信息、介入X线对医生身体影响的信息、胸前佩戴的热释光等等。因此,介入治疗也是符合“医工信”结合的特征的。

那么,药物的靶向治疗有无“医工信”呢?还是有的,药品本身的医疗属性无需多说。靶向药物就是在突变位点上,根据其空间结构,设计并合成相应的药物,药物的制剂也涉及很多的工学成分,这就是妥妥的“工”。至于“信”,除了年龄、分期之外的信息,最重要的是基因检测结果,这可以为医生提供治疗的方向、了解治疗效果。“医工信”不是一成不变,它们也是要与时俱进的,郞锦义教授在提到靶向治疗时就说过:“NGS检测也需要与时俱进,否则会制约靶向治疗的前进。”

“医工信”结合不仅仅适用于单病种或者某种治疗方法,它也可以是医院发展的一个侧重方向。对于医院,“医”是不言而喻的。“工”则有两个方向:一是设备的“工”;二是研究的“工”,伽马刀、射波刀、速锋刀等都是由医生的灵感主导研发的,这是大事件的“工”,医院医护又多涉及专利发明,咱们的白求恩就有20多个手术器械的专利发明,创新型医院离不开工学。再说“信”,很多医院信息科的职能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应该有一个可供医生研究的数据库。医院级别越高,其“医”的属性越强,同时“工”与“信”也越发重要。

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是郎教授提及的问题。日新月异的医学发展让医学本科教材极不适应当前学生的需求,国外很多学校是先教授学生理工科的课程后再是医学,这样让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的完善,这就是医工的结合。而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信息可成为海量,学生对文献的检索更是重中之重,这是超越教材的与时俱进的学习。这样看来,“医工信”结合对于医学教育也是适用的。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太多碎片化的信息涌向我们,很少有人能将其串联整合起来并提纲挈领地告诉我们。郞锦义教授的讲授只有40分钟,但其信息丰富、内容新颖、视野开阔,是每个在场听众的一致感受。但是听完之后又十分的茫然,这么多的信息在这么短时间的聆听中完全吸收的确困难。大家建议应该增加郎教授专题讲座,并进行讲解和讨论,加深大家的理解;同时,作为主持人的贾钰铭教授拍了照片,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郎教授的课件一起发布了美篇,供大家会后学习讨论。



杜雷亚撰写整理

贾钰铭审校